多地推进人工智能产业部署 推动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 时间:
  • 浏览:74
  • 来源:区块链金融资讯

  近日,多地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AI)产业部署。7月6日,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围绕推动上海国资国企抢抓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等议题开展专题学习。

  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AI如同催化剂,能促进经济增长、引领产业升级、创造新的经济活力点。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多地立足自主创新,逐步构建起包括智能芯片、大模型、应用技术等在内的我国AI技术体系和产业创新生态。今后,各地在人工智能产业上的深度布局,将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助力地区发展取得更加耀眼的成绩。

  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7月7日,我国各地存续在业的人工智能相关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0139家。按照相关企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数量,广东省排名第一,有AI相关高新技术企业5922家;江苏省和北京市分列第二、第三名,分别有相关企业3949家、3411家。

  “广东、江苏、北京等地,AI企业众多、产业增长迅速,其背后有多重支撑因素。”信息通信专家陈志刚表示,这些地方具备较明显的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和产业链优势,其过去长期积累的数字技术、数字设施等均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于AI产业发展暂时比较缓慢的地区,如何做到“后发先至”?谈及此,陈志刚分析称,建议后发区域在分工协作中找准定位,强化智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在数据开放共享、营商环境、人才培养等方面蓄力。

  当前,AI技术高速迭代,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已成为国内各地争相布局的新赛道。多位受访专家表示,各区域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产业、新模式,一定要因地制宜,以当地现有产业特色和优势为基础,引导并培育AI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生态。

  “‘找准定位’意味着不同地方需要综合考量政策支持、市场环境、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基础设施等多因素,找到AI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最佳角度。”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晓华表示,AI的优越性之一在于,它与农业、工业、服务业均能碰撞出新的应用场景与活力。例如,有的地方以培育文化和旅游业见长,其从“AI+旅游”“AI+文创”中寻求发展人工智能突破点的可能性就更高。

  已在打造AI产业高地上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地区,今后的发力重点又该是什么?北京市落地的方向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参考。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官网发布的消息显示,7月2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召开北京市属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工作部署会。会议明确,从2024年9月份面向北京市属公办高校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

(责任编辑:王晨曦)

我国6月外储规模基本持稳 黄金储备连续保持不变

6月多空影响因素不一,美元上涨同时全球主要金融资产价格上涨等,但整体波动幅度收窄,我国外储规模也维持低位变动。 黄金储备连续保持不变 黄金储备方面,根据人民银行“官方储备资产”数据,截至2024年6月末,我国黄金储备报7280万盎司,与上个月持平。这也是自2024年4月以来,....

猜你喜欢

“三桶油”一季度净赚966亿元:业绩分化加剧,有人欢喜有人愁

” 不同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的一体化业务结构,中国海油(600938.SH/00883.HK)是纯上游油气勘探开发商,因此其业绩波动与国际油价下挫的关联性更强。 一季度,中国海油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1%,达1068.54亿元;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5.63亿元,同比下滑7.9%。 报告期内....

2025-05-02

A股2024年年报披露收官 四分之三公司盈利

在新“国九条”大力推动分红背景下,2024年分红回购再创新高,回报投资者力度持续加大。具体来看,2024年3472家沪深上市公司宣告年报现金分红,金额合计1.66万亿元。叠加前期中期分红,2024财年分红金额合计2.39 万亿元,同比增长7.2%,沪深300股息率3.59%,均创历史新高。国有企....

2025-05-02

“五一”假期首日 大家都去哪里了

天津迎客超282万人次 外埠游客超半数 “五一”假期第一天,根据中国联通大数据,天津全市共接待游客282.8万人次,同比增长25.9%,其中,外埠游客占比54.4%,以河北、山东、北京、河南游客为主。 重点监测的108家A级旅游景区当日客流量108.41万人次。 近519万

2025-05-02

民营经济促进法出台 专家:引导企业激发原始创新力

确保民营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机会并通过法律的方式加以明确,有利于帮助民营企业增信心、稳预期。 此外,该法既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又注重加强规范引导,体现出立法内容的完整性。其中明确推动民营经济组织实现规范治理,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规范经营者行为、强化内部监督....

2025-05-01

2024年上市公司业绩保持韧性 四分之三公司盈利、五成公司利润增长

同时,资本市场改革措施持续显效,上市公司分红回购再创新高,退市常态化推动上市公司提质增效,化债清欠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 2024年,沪深上市公司共实现营业收入71.8万亿元,同比小幅下滑0.7%;净利润5.2万亿元,同比下滑2.3%。74%的上市公司实现盈利,48%的公司盈利正增长。 ....

2025-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