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持续提示长债风险 债市供需格局将趋于均衡

  • 时间:
  • 浏览:64
  • 来源:区块链金融资讯

  近一年以来,资金大量涌向债券市场,央行提示长期国债利率风险,交易商协会对几家金融机构启动自律调查,引起市场各方关注。交易商协会副秘书长徐忠近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此前交易商协会根据自律规则对4家农村商业银行进行自律调查,相关问题还在进一步调查中。同时,一些金融机构在央行提示风险后,“一刀切”暂停国债交易是对央行意图的误读。此外,随着近期国债、地方债发行进度加快,债券市场供需格局将进一步均衡。

  加大违法违规交易行为查处力度

  近年来,在利率较低背景下,中小银行、非银、资管等各类主体活跃在债券市场,交易活动日益复杂,其中部分机构内控不严,市场违规行为有所抬头。

  为维护债券市场秩序,8月初,交易商协会“出手”对4家农村商业银行启动自律调查,同时,查处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出借账户和利益输送等国债交易违规行为。

  在交易商协会频频开展动作之后,债市反应强烈。那么,交易商协会对4家农商行启动调查的背景是什么?其违规问题是否已经查实?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交易商协会已建立大数据监测体系,能够及时识别异常交易。前期,交易商协会在已移送公安部的案件调查中就已发现,部分机构在国债二级市场交易中存在涉嫌操纵市场、利益输送等违规行为。近期交易商协会在大数据监测中,又发现四家农商行存在明显的操纵市场现象并涉嫌利益输送。交易商协会根据自律规则对其进行自律调查,相关问题还在进一步调查中。

  徐忠表示,从自律调查的违规交易案件中可以看出,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层不熟悉金融市场业务,内控不严,激励机制又过于灵活,给从业人员的违规操作以可乘之机,有交易人员借机与场外私募内外勾结进行利益输送。另外,高频对冲交易等策略本是境外对冲基金常见的操作手法,具有较高投资风险,而国内中小金融机构却是用老百姓的存款来赌方向、博价差。

  “数据表明,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债券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30%,有的甚至超过了50%,如此激进的交易策略显然超越了其风险管理能力。”徐忠称。

  近年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快速发展,2023年债券交易规模近2000万亿元,市场参与者超过5万户,对促进价格发现、优化资源配置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伴随市场发展壮大,也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

  “例如个别中小银行、资管机构以及货币经纪公司内控管理不严、激励约束机制扭曲,展业风格激进,不顾风险,甚至利用市场利率下行趋势,违规代持债券、操纵市场、出借账户、开展利益输送,或为上述违规行为提供便利,‘赚了是自己的,亏了是机构的’,损害了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者合法权益,对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和货币市场传导亦产生了严重干扰。”徐忠称。

  交易商协会在人民银行指导下,持续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管理,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针对债券代持、出借账户、经纪虚假撮合等交易违规行为,累计作出自律处分40余家次,部分情形严重的机构及个人,还受到了暂停业务权限、市场禁业等严肃处理。此外,交易商协会建立了与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公安等相关机构执法衔接机制,并将有关资管产品涉嫌大额利益输送案件线索,移送公安部门。

  交易商协会表示,下一步,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有关要求,结合市场发展情况,持续推动优化银行间二级市场制度建设,加大银行间债券市场违法违规交易行为查处,助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市场高质量发展,维护债券市场良好的交易秩序。

  “一刀切”暂停国债交易是对央行意图的误读

  今年以来,大量资金涌入债券市场,导致债券市场期限利差、信用利差缩小甚至拉平,长期国债利率已经偏离合理区间,一定程度上存在泡沫化倾向。

  徐忠表示,针对正在累积的债券市场风险,尤其对风险控制能力很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央银行有责任进行风险提示。尤其是当前市场存在三个认识上的误区,有必要予以厘清。

  首先是认为短期和超长期国债利率影响因素是一样的。业内人士分析,短期经济指标一般对2年以内、最多5年以内的国债利率影响比较大。超长期国债利率与短期经济指标的关系没那么大,而更多受到金融市场投资策略和投资情绪等因素影响,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例如,美国二战后一度宣称其10年期国债利率不会超过4%,然而1959年末利率就已经达到4.7%,到1969年末更是突破7%,后来石油危机期间最高到了15%以上。

  事实上,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对存款类和保险类金融机构非常重要,金融机构对利率风险有必要进行压力测试,否则硅谷银行就是前车之鉴。

  其次是认为央行近期提示长期国债利率风险,但今年以来却实施了降准降息政策,两个行为存在矛盾。业内专家表示,实际上,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加大了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降准降息是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而债市纠偏是为了防止长期国债利率短期快速下行,偏离合理区间,影响市场预期,同时也是从宏观审慎角度出发防范系统性风险。

  再次是认为央行要控制和决定国债市场利率水平。业内专家表示,实际上,央行对长期国债利率的风险提示,是为了遏制羊群效应导致长期国债利率单边下行可能潜藏的系统性风险,并未设置长期国债利率区间。这与一些国家实施非常规货币政策控制国债收益率曲线是不同的。此外,一些金融机构在央行提示风险后,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刀切”地暂停了国债交易,这既是其风险管理能力弱的体现,也是对央行意图的误读。

  债市供需格局将进一步均衡

  近期我国长期国债利率下行背后,既有债券市场短期供求不平衡的问题,也有金融机构被一些“小作文”带节奏,还有部分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够等因素。此外,存在一些金融机构通过操纵市场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牟利问题。

  从供求来看,徐忠表示,当前我国处于经济转型期,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短期内大量资金通过理财和基金涌入债券市场,旺盛需求造成国债的过度交易。同时上半年包括政府债券在内的利率债供给不足,短期供求失衡。随着下半年国债等相关利率债供给增加,供求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与此同时,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风险缺乏敏感性。一些中小银行并没有充分考虑国债投资的利率波动风险。在浓厚的投机氛围下,有些机构由配置盘变成了活跃的交易盘,甚至将债券当作股票来炒作;投资集中度很高,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债券收益占营业收入超过50%,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这些机构公司治理的不健全,风控能力不强。

  此外,一些金融机构通过操纵市场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牟利。部分中小金融机构违规向私募基金等机构出借账户,做多长期国债,做空国债期货,操纵价格,并进行利益输送;对长期国债利率下行推波助澜。总之,当前货币政策框架正处在“由量转价”过渡期,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重要的价格信号,还存在远端定价不充分、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需要央行和市场加强沟通,并对过度承担利率风险的机构进行风险提示,同时打击债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

  “一些国内外媒体认为,中国的长端利率下行也反映了经济运行中发展基础不够牢固、总需求不足、预期偏弱的问题。事实上,党中央、国务院已看到这些问题,并着手系统谋划解决。”徐忠说,国家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部署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低效产能有序退出机制,强调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徐忠表示,随着各项政策部署的扎实落地,经济恢复和改革发展的基础将进一步巩固,社会预期也将进一步改善。另外,近期国债、地方债发行进度也在加快,债券市场供需格局将进一步均衡。同时也要认识到,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结构性改革是个长期过程,需要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谭梦桐)

中央发文明确市场准入“全国一张清单”

《意见》还明确了要科学确定市场准入规则。实施宽进严管,放开充分竞争领域准入,大幅减少对经营主体的准入限制。对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涉及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重大公共利益的领域,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依法实施准入管理。对经营自然垄断环节业务企业....

猜你喜欢

银发消费潜能持续释放

随着老年人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健康养生方面投入。 有预测指出,未来银发经济中的老年旅游、各类辅助器具、居家适老化改造等,都将达到相当可观的市场规模。为此,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推出一系列措施,加快银发经济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品牌化发展。随....

2025-05-04

家电换新热潮涌动

在江苏省兴化市,家电卖场也是顾客盈门。随着当地居民婚庆消费和返乡青年为家人添置家电的需求集中释放,苏宁易购兴化国际商城零售云店客流量大增,“五一”假期前两天销售额同比增长200%。 “在县域市场,年轻消费者对品质家电的需求已向一二线城市看齐。像洗烘套装、75英寸以上....

2025-05-04

用足用好财政政策提振消费

通过财政贴息的方式,引导带动信贷资源支持消费市场稳健发展。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大消费重点领域低成本资金支持。此外,还可以开展数字人民币扩消费、惠民生推广活动。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密切配合,通过安排就业补助资金、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

2025-05-04

一季度全国能源供应充足 消费结构持续优化

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规上工业原煤产量12亿吨,同比增长8.1%;规上工业原油产量5409万吨,同比增长1.1%;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66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3%。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邢翼腾表示,一季度全国能源供应充足,消费保持增长,供需总体宽松,价格稳中....

2025-05-03

消费持续升温的“五一”假期 有何新亮点?

今年五一小长假形成了一个连续5天的假期,假期前两天火热延续,各地旅游热度一浪高过一浪,如何看待今年“五一”假期的新亮点?来听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的解读。

2025-05-03